非遺新生代|解碼新時代泰山皮影傳承新路徑

泰山皮影戲

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文化自信的時代任務,我國極其重視非遺文化的傳承和保護。為傳承和保護非遺文化,我國不僅以《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為核心,出臺了壹系列法律法規和規範性文件,而且采取了加大了經費投入和健全非遺保護機構等措施,多項措施並舉、整體與地方相協調推進非遺文化保護。同時,泰安地區積極響應國家政策號召,通過舉辦泰山文化與非遺傳承國際論壇、舉行山東泰山非遺創新發展大會等措施,探索新時代泰安非遺文化傳承新路徑,從而加大泰山非遺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力度,力求在新時代下將泰山非遺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壹、歷史悠久

泰山皮影戲是泰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傳統的民間藝術和中國皮影戲的典型代表。民間壹直有“登泰山不看泰山皮影戲不成遊也,不看影戲不知禮義”的諺語,其歷史甚至可以追溯到 600多年前的明朝。泰山皮影表演技巧高超,視覺效果生動,以獨特的“十不閑”絕技聞名於世。所謂“十不閑”,即表演者“腦中想著詞,口中唱著曲,手裏舞著人,腳下踩著槌”,壹人便能身兼數職完成壹整臺戲的演出,這需要深厚的功底,也考驗著表演者壹心多用的能力。這門絕技自誕生以來,歷經數代傳承,其第六代傳承人的表演技藝被譽為“中華絕技”,將中國皮影絕技“十不閑”演繹得淋漓盡致,獲得了“中華絕技”的美譽,並榮獲非物質文化遺產稱號。從題材上看,泰山皮影多取材於泰山地區的民間傳說、神話故事等。泰山皮影戲的聲腔由早期的單壹的山東梆子唱腔和地方民間小調,豐富為老調、鼓調、南調、琴調、垛子板等。根據人物性格的不同和劇目以及觀眾的不同而選用不同的曲調,泰山皮影戲所用的語句大多是泰安當地土話,到到外地時則需要提前準備兩個劇本,其中的唱詞念白多以本白為多。泰山皮影戲演出的主要劇目有泰山石敢當系列,如《石敢當大戰荊葛王》《石敢當龍角山除狼》《石敢當戰獨角》等,這些經典劇目無壹不承載著泰山文化的精華,展現了泰安人民的精神面貌。

 二、傳承困境

新時代浪潮帶來了現代媒體的高速發展和新興市場的巨大變化,泰山非遺文化面臨著傳承困境,面臨著非遺傳承難度大,演出市場逐漸萎縮等問題。現代媒體的發展給予了泰山皮影戲許多發展機遇,但仍然帶來了許多沖擊,如何使泰山皮影戲與現代技術巧妙融合,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壹)傳承人才青黃不接

泰山非遺文化的傳承模式往往是師傳身授,這種傳承模式雖然能保證傳承的質量,但是也存在著很大的局限性。泰山皮影戲以“十不閑”著名,但這種高超的技藝學習難度大、學習周期長,短期內難以得到經濟回報,又因為現代年輕人傾向於選擇經濟效益大、經濟回報快點職業,使得泰山皮影戲傳承人稀缺。目前,泰山皮影戲的傳承人普遍年齡較大,泰山皮影戲的缺少新鮮血液的加入。

(二)演出市場逐漸萎縮

壹方面,泰山皮影受到新興市場沖擊。現代娛樂方式的多元化使得泰山皮影戲的市場受到巨大沖擊,現代媒體所帶來的新興娛樂形式以其便利、豐富、娛樂的特點吸引了大批觀眾,特別是年輕人的喜愛,而相比之下,泰山非遺文化的演出形式較為單壹,演出內容更新緩慢,內容形式較為守舊,缺少創新人才,難以滿足當代觀眾多元化、個性化的審美需求。另壹方面,泰山皮影原有的演出市場萎縮。在廟會、節慶等場合,泰山皮影是必不可少的文化活動,但如今,這類傳統演出場所逐漸減少,皮影演出機會也隨之減少。同時,演出成本的增加也使得許多非遺演出團體難以維持運營,壹臺泰山皮影的演出,從道具制作、場地租賃到人員報酬等都需要大量資金投入,而門票收入卻難以覆蓋成本,導致演出團體的積極性受挫,演出市場逐漸萎縮。

(三)傳統與現代的融合難題

 泰山非遺文化飽含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是泰山文化的重要承載體,但在現代社會,如何在保留其傳統精髓的基礎上,與現代技術巧妙融合和發展,成為當下社會亟待解決的壹大課題。壹方面,部分非遺項目過於強調傳統,內容和形式上缺乏創新,與當代社會的生活方式和審美觀念脫節,難以引起年輕觀眾的喜愛,拓展市場;另壹方面,壹些嘗試創新的非遺項目,也存在過度商業化、壹味追求時尚的問題,導致非遺文化的內涵和特色被淡化甚至喪失。泰山皮影的傳統劇目多取材於《封神演義》、《西遊記》以及泰山本土的傳說故事,承載著地域文化記憶,但現代觀眾尤其是年輕群體更傾向於快節奏、強沖突的敘事風格和貼近現實生活的題材。但在創新發展方面,泰山皮影傳承人在嘗試將現代元素融入劇目時面臨著文化內涵被稀釋的風險,因此,泰山皮影需要在保護其文化內涵的基礎上再進行創新發展。此外,在宣傳推廣方面,泰山非遺文化缺乏現代營銷手段和傳播渠道,使得公眾獲取非遺信息的渠道相對較少,泰山皮影戲“養在深閨人未識”,很難走入大眾視野。

三、創新發展

在現代技術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傳統的非遺文化需要保護和傳承,泰山皮影戲需要在保持文化精髓的基礎上與現代技術巧妙融合,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探索創新傳承與發展之路。

(壹)“互聯網+非遺”之路

互聯網的傳播力量給泰山皮影開啟了線上傳播的新窗口,泰山皮影傳承人以及對此感興趣的網絡創作者通過短視頻平臺、直播平臺等,發布皮影戲表演片段、制作過程、歷史文化講解等內容,吸引了大量網友關註,壹個個鮮活的視頻讓更多的網友了解到泰山皮影的魅力,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將泰山皮影的影響力輻射至全國乃至全世界,壹些直播活動邀請網友實時互動,在線答疑解惑,甚至現場教學簡單的操縱技巧,將泰山皮影發揚光大。

(二)“文化+雙創”之路

泰山皮影文化不僅以虛擬的網絡傳播作為發展新模式,同時也與現代設計相融合,創造出了壹系列既富有泰山皮影傳統文化,又具有現代年輕人喜聞樂見形式的文創產品,比如說紀念幣、胸章,撲克牌,十二生肖×泰山皮影文創設計等。這些文創產品保留了泰山皮影的文化韻味,也融入了現代審美元素,為非遺文化的傳承和傳播提供了新模式。泰山皮影戲與文創文化的交融,煥發出了新的活力和魅力,擴大了泰山皮影的傳播範圍,也帶動了泰安經濟的增長,為實現可持續發展助力。

(三)“非遺+科技”之路

泰山皮影與高校和科研機構聯合,將現代科技與泰山皮影巧妙結合,為泰山皮影註入了新鮮血液與活力,運用AR和3D等模式,推出了泰山皮影新的表現形式,形成了“非遺+科技”之路。同時,將皮影戲傳統表演形式引入影視表演,將泰山皮影與時尚動漫融入到主題推廣活動中,讓泰山皮影以時尚的方式、新穎的活動走入年輕人的世界,成功抓住年輕壹代的眼球,成為年輕人喜愛的文化潮流。

(四)多方合作,構建傳承新生態

泰山皮影戲的傳承與保護需要多方合作,形成多方合力,共同為傳承和保護泰山非遺文化增添力量,泰山皮影戲進社區、泰山皮影戲進學校等活動層出不窮。泰山皮影劇場提供研學活動,學生可以皮影手工制作,發放傳習證書,成為小小非遺傳習人,將泰山皮影與研學旅行結合起來,既促進了非遺保護與發展,也可以發揮非遺與研學旅行的教育價值。同時,泰山皮影也面向遊客開放,遊客可以近距離感受這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許多年輕人對這壹非遺文化十分喜愛,提高了泰山皮影在年輕人群體中的宣傳度和傳播度。   

泰山非遺文化不僅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也承載著壹代代表演者的智慧結晶。但在時代浪潮的沖擊下,泰山皮影戲面臨著種種困境,這需要國家、政府、社會的種種努力,探索新時代下泰山皮影戲發展新路徑,這就需要形成多方合力,積極保護泰山皮影戲非遺文化,積極探索泰山皮影戲與現代技術有機融合創新發展新模式。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